思想传递 书海泛舟——罗卫东教授谈《道德情操论》
发布日期: 2009-03-17 来源:
741

3月14日星期六晚上6点30分,“书海泛舟”系列之罗卫东教授谈《道德情操论》在校友书屋和同学们见面。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卫东教授向他们讲述了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另一部巨著——《道德情操论》本身的魅力和对世界的影响。
此次活动通过对这部伦理学巨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亚当·斯密另一角度的解读,旨在引发同学们对名家名著的思考,并且激发起阅读经典的兴趣。此外,这也是对学术研究的一次观摩,希望参与者能够藉此机会领略到学者阅读与思考问题的方式。
罗教授从1995年开始深入研究亚当·斯密和他的《道德情操论》,在大大小小的报纸和书刊上都有他的文章,他还出书讲述他理解后的真实的斯密。2个多小时内,罗教授向活动参与者简单讲解了他十几年以来的研究成果。
罗卫东教授认为:“《国富论》为世人所熟知,但《道德情操论》实际上比《国富论》更重要”。《国富论》的理论是《道德情操论》理论的具体应用。两者皆影响深远,但影响范围不一样。《道德情操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广泛传播,《国富论》在政府官员中人手一本。21世纪有这样一句话描述《道德情操论》的伟大,“最近2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学不过是对《道德情操论》前三章的注释而已”。
罗教授在谈完两本书之间的联系后,重点讲述了《道德情操论》里的同情感。“在《道德情操论》中,第一段话就讨论了人的情感。斯密想知道,人类凭借着天然的情感能力,可以走到哪一步。”罗教授又说道,“利己与利他不是第一位,是伪问题,同情才是原位,是人的根本特征。对自己同情是利己,对他人同情就是利他。”随后他还举例子,说明同情是人性中原始的情感,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随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谈起《道德情操论》这样的思想史时,罗教授深有感触。他认为思想史和经济史对人类来说有着深刻而且重大的意义。现在经济方面的学科分得越来越细,学生们学到的都是层面上的思想,无法从课本上了解思想的由来,思想背后的故事。而大学里思想史这样的课程的零开设,使得现在的学生和学者有所迷失,无法探索深层次的理念。
他还告诉我们,成功是有捷径的。只要选择某一方面的一个问题,配合恬静的心态,再踏踏实实地干上几年,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就像我,有些名家我只读他的传记,你们若要和我探讨他的思想,我就不会了。但你们若要和我探讨斯密,可以说中国人中在我之前没有一个人比我了解更斯密。”
罗教授发人深省的讲说给了在场同学很大的启示,也引起了他们无穷的探索欲望。参与者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抛向罗教授,罗教授给出了他自己的理解。在半小时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又学到了很多很多。
活动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众人带着疑问,带着思索,带着喜悦离开校友书屋。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会有更多人去关注名著关注思想史,关注人生关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