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温暖——采访浙江大学08年冬季献血者

冬天里的温暖
——采访浙江大学08年冬季献血者
近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连续几天都出现了无偿献血车,引来许多同学积极排队参加到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中。在这个充满文明与智慧的校园中,这条长长的队伍形成了一道异样的风景线。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其中的两位献血者,让他们作为这些无偿献血者的代表为我们谈一下他们献血的经历与感受。
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是经济学院分团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部长谢絮。在我们询问谢絮同学是否第一次献血时,竟然得知她这次已经是第三次献血。对于一个女生,能够坚持献血这么长时间,而且每次都是400cc。当问及第一次献血的经历时,她回忆道:“那是在我18岁生日后的第十天,我还在上高三,是和同学结伴一起去的,而且那天在鲜血前我还跑了400米。”隔了这么久学姐对当时的情景的记忆还这么清晰,可见她非常珍视这段经历。谈到第一次献血,她还和我们分享了当时的一件趣事:“因为以前没有献过血,但看到那个针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针头太大了,而且不知道抽血时手要不断伸展收缩,导致400cc用了好长时间!”
“我认为献血是崇高并且光荣的,而且我的母亲也曾经用过他人的血,出于回报的心理,我也是很想献血的,而且我的家人中也有很多在坚持着献血,我的行为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当问道她为什么要去献血时,她如此答道,献血对于她来说已经并非一种公益,而是一种责任。对于很多人都对献血的安全问题心存芥蒂,她为我们讲述了她的看法,她非常相信我国的医疗水平并且从未担心过献血的安全问题。
谈到献血之前做过什么准备的时候,她很有经验的告诉我们要少吃蛋白质含量高和油腻的事物。另外,对于周围的同学很少去献血的情况时,谢絮也表示很无奈,“很多同学都用一种诧异的眼光来看我”,她的无奈正如很多献血的同学一样,这些热心公益的同学需要赞扬,这样的公益事业需要关注。“我理解她们的看法,毕竟人与人的观点不同,而且献血也是一种自愿性的行为,不能勉强的。”作为一名热心公益的大二学生,谢絮同学表达了足够的谦逊。“公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业”谢絮的这样一句话是采访中的结束语,也是她对于很多读者的一点倡议吧。
谢絮学姐的坚持献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她这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真的希望社会上有更多谢絮学姐这样的人,不求回报地为社会默默付出着。
随后,我们又采访了新生社科0819班的陈方波同学。和大多数新生一样,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一次献血,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当谈到献血的原因时,他想了想说:“我觉得献血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我有义务与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此外还有个私人的想法,就是献血可以知道自己的血型。”说到血型,他不好意思的笑了。我们以为他或者他的家人曾经也接受过别人的血,但他说自己印象中并没有过。
当问到许多人对献血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惧感,而你有没有一点畏惧时,他承认自己也考虑过安全的问题,但表示相信这些来学校的医疗队伍,内心没有不安,反而是安心。学姐是在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献的血,但陈方波同学却表示他没有和家人联系,因为知道父母保守的观念可能会阻止自己去献血,而这是自己不愿意得到的结果;不能不听父母的话,又想实践自己的想法,因此最后采取不询问父母的策略。至于周围人的反应,他提到没有人劝阻过他,也没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事,大家抱着理解、肯定的态度。
也是和学姐一样的情况,陈方波同学排了3小时的队伍才轮到献血,我们问他抽血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告诉我们:“虽然那针头比一般的粗,但我没有感到害怕,而且我一定要看着针头心里才会平静。看着自己的血慢慢地往外流,那时完完全全只剩下激动的心情。比较遗憾的是,献血后第三天就感冒了,但我认为这和血少了点没关系,纯粹是天气的缘故。” 询问他献了多少时,他回答是300cc。看到我们疑惑后,他解释到医务人员问我献200还是400cc时,我折中了下选择了300。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陈同学献血献得很开心。献血后不久,他说就收到了短信,内容是自己的血很正常,已经进入血库。
采访快结束时,陈同学表示献血的想法是以前就有的,不是心血来潮,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会很乐意去献血,但不会像一些疯狂的人为了献血特地去医院。
两个人,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动。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塑造自我,影响他人,在公益事业中不断历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