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欧式建筑之一 ——经济学院赴哈尔滨探访欧式建筑社会实践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成为世界不同民族建筑艺术设计大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各种流派,各式创意在这座城市中统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拜占庭、新文艺运动派和俄罗斯式的经典建筑如朵朵艳丽的牡丹在这一热土上竞相绽放。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哈尔滨拥有了“世界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这些近乎完美的建筑艺术设计,是哈尔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后世认识与了解人类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提供了范本。
今天,经济学院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探访中央大街及果戈里大街仿欧式建筑文化遗产聚集区寒假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哈尔滨市著名的步行街——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
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而且,中央大街上的市级保护建筑有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在这里,无论是街道两边极具历史气息的马迭尔旅馆、中央书店,还是被改造得沾染现代色彩的森马、麦当劳等商铺,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仿欧式的建筑风格。
在这里,我们采访了哈尔滨旅客服务中心的主任邱主任。邱主任说,春节期间中央大街日均客流量为80万左右,而有不少游客就是为了观赏风格各异的仿欧式建筑带来的异国风情。而由于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距国内东部和南部地区主体客源市场较远,游客空中进入交通费用较高,铁路进入耗时多,旅游季节性较强,一年之中旺季较短,平季、淡季时间较长,影响了远程游客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客源市场狭窄,省内居民为主体市场的状况。入境游客中、俄、日、韩及东南亚占80%以上,西欧、北美客源较少。而由于中央大街风景较单一,与其他景区也难产生集聚效应,游客数量也受到了限制。
实践队的队员经过走访调研认为,中央大街的建筑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没有人工引导,也没有足够的解说指示牌,游客很难明白其中的魅力,这样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就很难被开发出来,很多潜在的商机在时间的流逝中也就白白浪费了。
这一条小小的街道,却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涵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中涵括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实在少见。在此实践队的成员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找准商机,在保护建筑遗产的同时开发其价值,为哈尔滨市带来切实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