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海,休闲湄潭

发布日期: 2017-07-27 来源:xsyd 657

2017726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赴贵州湄潭弘扬西迁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拜访了湄潭当地旅游局,对当前湄潭的旅游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下午前往鱼泉街道偏岩塘新农村、桃花江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更加真切得感受了湄潭的独特天然美。

这座位于东经107°,北纬27°的小县城,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60.8%,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是久负盛名的“茶城、酒乡、烟县、粮仓”,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湄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

在历史长河里,湄潭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红军长征期间,罗炳辉将军率领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在此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湄潭的革命事业;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被誉为“文军”的长征;湄潭的茶叶近现代发展则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当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迁至湄潭,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

如今,湄潭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挖掘茶文化,加快茶旅一体化和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翠芽27°景区、万亩茶海、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等一大批与当地茶文化息息相关的旅游景点,茶元素渗透进了湄潭的整个旅游业。同时湄潭也借助其辉煌丰富的历史,相应打造出“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等一批景区景点。

湄潭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有着一些问题,比如因其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系重要的交通线路发展起步较晚,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存在着旅游宣传不足,缺乏精明的旅游人才等短板。在与当地旅游局各位领导的交流过程中,同行的陈老教授以湄潭人、浙大人及游客等身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生活经历,对湄潭的旅游发展提出了真挚的建议与期望。陈老教授虽年过古稀,但是其与浙大、与湄潭的深厚情谊却因岁月的流逝更加醇厚,未曾衰减的社会责任感令人动容。

对于湄潭的旅游发展,既因清楚到当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同时也应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因地制宜。偏岩塘新农村的成功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在那桃花江畔走一走,看儿童在一旁嬉笑打闹,四周环绕的青山让人觉得幽雅宁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林。邻近黄昏时,走进农家坐下来品一品那山塘鱼、土山鸡。夜晚降临时,取一把躺椅,摇一把蒲扇,坐在大树下感受夏夜的凉风,与好友邻居聊一聊今日趣事。可以说是脱去所有烦忧,享受生活惬意的好去处了。

实践小分队通过访问当地的农家乐店主、普通农户、留守老人及儿童,了解到仅偏岩塘新村这片区域就有十几家的农家乐,夏季每天可以有15桌左右的客人,冬季客流稍有不足但可以维持日常开支,年日均收入可达2000~3000元;同时政府对于这边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帮扶,当地的农户对于此次新农村改造也是赞不绝口,也希望我们小分队能够为他们多多宣传这片宝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好得改善并有效利用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致富途径。

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产业优势、良好的人文景观、厚重的文化积淀,相信湄潭一定会成为一个山水灵动、自然美好的旅游度假天堂。“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这块隐藏于大山深处的天然宝石之美。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