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米乡情暖,农业建设深——记浙江大学赴贵州湄潭社会实践团访农牧局

2017年7月24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赴贵州湄潭弘扬西迁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拜谒了湄潭当地农牧局,请教了茶叶、稻米、烟草等产业的有关专业人士,对湄潭当地的农产品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湄潭古朴典雅的田间文化,犹如一张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口品香茗,耳闻高见,浙大学子也仿佛在这篇风光明媚的沃土之上,获得了绵绵不断的养分。
茶语含情
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有着“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缕缕茶香,袅袅悠思,湄潭堪称茶文化的天然生态博物馆,茶文化的朝圣之地。茶办专业人员的讲解,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茶农的经营模式,体会到茶香背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的美好故事。在销售推广方面,产业注重品牌的建设,致力于使得“三绿一红”(湄潭拥有其中的“湄潭翠芽”与“遵义红”)飘香全国,闻名遐迩。在生产加工方面,产业注重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型,致力于提高茶叶的综合产值,其中茶多酚的提取,茶树菇的制作,以及各种茶饮品的应运而生,都给湄潭茶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在茶办相关专业人员侃侃而谈,将他们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们。在他们充满自豪与热忱的话语中,寄寓着对湄潭茶产业蓬勃发展前景的殷切希望,以及对湄潭农产品文化的浓浓真情。
稻香送雅
优质稻与茶叶同为湄潭的支柱产业,湄江河流域充沛的水源滋养了高品质的稻谷。湄潭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加工技术,使得湄潭的茅贡米成为当之无愧的“黔中之宝”。相传在明嘉庆年间,湄潭茅坝米作为贡品敬奉朝廷,因谓之“茅贡米”,湄潭稻米的优良品质一脉相承,到如今已发展成为18.9万亩规模的优质产业,其中包括黑米、红米、黄米在内的特色粮食达6.3万亩。光亮饱满、如乳如玉的米粒,像是勤劳的农户锄头上晶莹的露珠。严苛的质量要求与安全监测,保障了湄潭稻米的传承与发展。便捷的交通,贯穿了大街小镇的高速公路,将一旦旦稻香四溢的粮食送到千家万户,一起送去的还有湄潭质朴典雅的风土人情。
相关专业人士提到,湄潭的优质稻存在着生产地分散、知名度不高的待改进之处,并期望通过划分功能区、加大各方面宣传来积极响应存在的相关问题。
烟韵载瑞
湄潭烤烟在当地的平均种植面积为5万亩,是中华烟必需的配料之一。湄潭烤烟产业尤其得到上海卷烟厂的青睐,逐渐发展为中华烟的重要生产基地。
经研究人员的讲述,我们得知烤烟产业有着不少提高质量保证品质的措施,其中改善土壤与平衡施肥是较为核心的两方面。推行绿肥掩青,实行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育生产优质烟叶的土壤环境,深化落实农产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精准、科学地施肥保障了土壤中氮、磷、钾的平衡,这将影响烟叶的品质。
湄潭农产品的文化与发展,农牧局及当地人民的热情纯朴,都使得湄潭百姓与浙大学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前辈们散落在这座小城的故事,以及浙大学子对湄潭发展的殷切关注,都将为这段浓浓的真情谱写新的篇章。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