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邵婧儿等同学的作品获得浙江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特等奖

3月31日,浙江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决赛圆满落幕。由我院本科生邵婧儿、孙璐佳、俞芬芬完成的作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基于安徽省四县的实地调研》(指导老师:黄先海教授)获得校级特等奖。
该作品聚焦国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选取安徽省宿松县、固镇县、怀远县、金寨县为研究对象,以点切入,深入展开对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撤并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安徽省农村学校撤并的实践过程、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学生家长和地方政府的双重视角出发,在双方利益博弈过程中探寻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通过构造博弈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进而揭示现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非程序性运作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作品分析认为:第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权利的弱化与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形成矛盾。农村基层组织在村民群体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中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反而成为一个摆设。第二,既无组织可以依赖又无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下,农村学生家长在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处境加剧了村民心理负担和不公平感,使得“非正式”行动成为与政府博弈中的无奈之举。第三,地方政府在制定撤并规划时,选择性解读中央政策,很难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此,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学校撤并行为,通过设置弹性标准和固定标准,设计了农村学校撤并标准体系,以及关闭与合并、新建与扩建标准体系。最后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总体布局与宏观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该作品认为,义务教育本身就体现公平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另一方面是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农村学校撤并是对过去分散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重新组合,它本身即是一项效率取向的改革,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为目标。尽管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目标的规定中,加入了公平目标,但这些目标无法与政策自身的效率目标相容合,加之政府出于自利目的,在布局调整中也具有鲜明的效率目标,这就必然导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价值取向冲突。该作品从农村学校撤并政策目标与实施目标冲突、效率偏向是导致目标冲突的根源、利益诉求差异(经济利益、教育利益、政治利益)是目标冲突的实质三个层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利益诉求差异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差异、民主机制欠缺和行政方式不当。
该作品结合大量的访谈记录和撤并案例,主要具有以下亮点:一是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调研报告利用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围绕“效率”和“公平”两大关键词,深入研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实背景和行为主体的逻辑决策。二是宏观分析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系统梳理了国家、省、市、县(区)各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方针、要求和举措,并结合微观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个体在学校调整过程中的感受、评价、看法和建议,客观评价农村学校撤并的政策效果。三是把握整体与聚焦局部相结合。调研报告既从实施背景、主要成效、经验借鉴、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利益博弈、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等部分整体介绍了安徽省农村学校撤并现状,又注重从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公平两个维度引领全文,做到了点面结合。
该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获得了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教授,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浙江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黄亮处长等联合推荐。
据悉,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我院共有4个作品入围校级决赛,2支队伍进入校级公开答辩环节。本科生陈璐璐的作品《P2P网贷平台风险控制工具及其效果——基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契约理论的分析》获得校级一等奖(指导老师:罗德明教授)。
经济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