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所发布2019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

2019年10月25日,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IFR)联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ind)在上海正式发布“银行国际化系列报告”第五期成果——《顺时而谋,十年一剑——2019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该报告由经济学院俞洁芳副教授与国际联合商学院贲圣林教授共同主持,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顾月、蔡凯星、陈梦涛、何炜君、倪诗琪、张雪丰、张松等多位来自经济学院和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生,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经济学院金雪军教授、王维安教授、杨柳勇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军、万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出席会议并致辞。
贲圣林教授代表课题组对本期报告进行了发布。《2019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关注了全球131家银行(总资产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9%),并从中选取来自32个国家的68家银行(总资产6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8%)进行BII(银行业国际化指数)排名与分析。样本选取囊括了从发达国家至发展中国家,从欧美至亚非,各主要经济体的主要银行,代表性地展现了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现状。报告将所选银行按照规模分类为全球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评选出全球性银行国际化TOP20、区域性银行国际化TOP20、全球银行境外资产规模TOP20、全球银行境外营收规模TOP20,并发布全球银行BII均值实时监测银行国际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银行的国际化先发优势明显,超越非朝夕可至。部分大型跨国银行面对愈加复杂的全球形势开始调整国际化战略,境外资产或现收缩态势,而中资银行虽然在国际化水平上总体偏弱,但其稳步增长态势鲜明。
韩国前总理韩昇洙博士针对报告作出点评,认为“银行国际化系列报告”是一份杰出的金融研究报告,将是银行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银行的国际化提升源于自身的努力,也受到货币国际化以及金融科技的积极影响,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面临众多机遇,未来也应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圆桌讨论环节,就中国目前的金融开放的趋势问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柳勇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从债务国转变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和国际间的资本流通量很大,但总体而言,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是较低的,未来空间很大。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张俏玥、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李国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和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等多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也都围绕银行国际化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高度赞许本期报告的积极意义,并从多个角度对指标构建提出了建议。俞洁芳副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各方对指数提出的改进意见,今后会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化指数的研究。
《2019年银行国际化报告》是“银行国际化系列报告”的第五期成果,相关系列报告均以银行国际化指数(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BII)展现全球主要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本期报告创新地将所选银行按照规模分类为全球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分别进行国际化分析,总结国际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